非编码基因

基因是由成千上万个核苷酸对组成。组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以分为不同区段。在基因表达的过程中,不同区段所起的作用不同。能够转录为相应信使RNA,进而指导蛋白质合成(也就是能编码蛋白质)的区段叫做 编码区。

非编码区虽然不能编码蛋白质但对于遗传信息表达是不可缺少的,在它上面有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核苷酸序列,是有遗传效应的,比如RNA聚合酶结合位点。

非编码区对目的基因是不可缺少的,非编码区上有与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,具有调控作用。

基因非编码区的碱基的插入、缺失和替代也属于基因突变事件,尽管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是局限在编码区突变。

启动子属于非编码区。

非编码基因

2003年科学家们完成了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工作,研究人员发现,人类基因中实际上携带有2万个彼此分离的编码基因。研究人员对编码相关人类蛋白质组的基因进行了分析,对来自数据库GENCODE/Ensembl, RefSeq和UniProtKB中参考蛋白质组的详细对比分析后他们发现了22210个编码基因,但这些基因中仅有19446个基因出现在数据库中;而剩下的2764个基因似乎仅存在于一个或两个数据库的注释中,而这些基因几乎所有都可能是非编码或伪基因,实际上,这些基因连同另外1470个编码基因都无法向典型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一样进化,也就是说,总共有4234个基因都不能编码产生蛋白质。

研究者Tress解释道,如今我们能够详细分析这些基因,而且有超过300个基因都被重新归类为非编码基因,而这些结果已经被GENCODE国际联合会在人类基因组中进行了全新注解。这项研究再次强调了科学家们对人类全基因组测序15年后人类细胞中真实基因数量的怀疑,尽管最新数据显示,编码人类蛋白质的基因数量超过了2万个,但研究人员表示,我们的研究证据指出,人类机体中或许仅有1.9万个编码基因,但研究人员目前并不清楚这1.9万个基因到底是哪些。

研究者David Juan说道,让我们非常不可思议的是,一些看似非常罕见的基因已经被大量研究了,而且有超过100个科学出版物都基于这样的假设认为这些基因能够产生蛋白质;本文研究结果表明,人类基因组可能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,后期研究人员仍然需要对人类蛋白质组进行大量研究,因为其对于医学领域非常重要。

2003年科学家们完成了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工作,研究人员发现,人类基因中实际上携带有2万个彼此分离的编码基因。研究人员对编码相关人类蛋白质组的基因进行了分析,对来自数据库GENCODE/Ensembl, RefSeq和UniProtKB中参考蛋白质组的详细对比分析后他们发现了22210个编码基因,但这些基因中仅有19446个基因出现在数据库中;而剩下的2764个基因似乎仅存在于一个或两个数据库的注释中,而这些基因几乎所有都可能是非编码或伪基因,实际上,这些基因连同另外1470个编码基因都无法向典型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一样进化,也就是说,总共有4234个基因都不能编码产生蛋白质。

研究者Tress解释道,如今我们能够详细分析这些基因,而且有超过300个基因都被重新归类为非编码基因,而这些结果已经被GENCODE国际联合会在人类基因组中进行了全新注解。这项研究再次强调了科学家们对人类全基因组测序15年后人类细胞中真实基因数量的怀疑,尽管最新数据显示,编码人类蛋白质的基因数量超过了2万个,但研究人员表示,我们的研究证据指出,人类机体中或许仅有1.9万个编码基因,但研究人员目前并不清楚这1.9万个基因到底是哪些。

研究者David Juan说道,让我们非常不可思议的是,一些看似非常罕见的基因已经被大量研究了,而且有超过100个科学出版物都基于这样的假设认为这些基因能够产生蛋白质;本文研究结果表明,人类基因组可能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,后期研究人员仍然需要对人类蛋白质组进行大量研究,因为其对于医学领域非常重要。

2012年,暨南大学张弓教授课题组首先研发了翻译组测序(RNC-seq,测序正在翻译的全长mRNA)。由于该项技术能准确监测翻译,精度比质谱高很多,可用于指导蛋白质组学,规避上面提到的问题,因此很快被作为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核心支柱之一,并在2014年被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列为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首要突出贡献。

2013年,暨南大学团队便利用这一技术在肺癌细胞中发现了1397个有可能被翻译的“非编码RNA”(NucleicAcids Research 2013, 41, 4743),其中不少在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中存在着差异表达。

2014年,人类蛋白质组草图Nature上发表,声称发现千余个lncRNA所编码的“新蛋白质”,但随后便被人类蛋白质组组织(HUPO)爆出其分析不合规范,存在大量的假阳性鉴定,在用较严格的标准进行质控后,这些所谓的“新蛋白质证据”几乎都被认定为假阳性。如何避免蛋白质组学质谱技术的固有缺陷,提供独立的蛋白质编码信息源,就显得非常重要。

声明:本文来源于恒鉴精选整理,内容仅供参考。本站对文章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,也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,请用户自行核实,在做出决定前,请务必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取准确和最新的信息。
(0)

相关文章

微信咨询

2023022408572439

手机扫码 添加微信

注意:仅做亲子鉴定咨询。

咨询电话

亲子鉴定咨询电话:
199 6630 6252

注意:仅做亲子鉴定咨询。

返回顶部